1 主节点配置
1.1 添加硬盘
为主服务器添加一块硬盘50G。
1.2 创建分区
1 | fdisk /dev/sdb |
为新硬盘创建分区sdb1
,大小50G
.分区格式lvm
1.3 创建物理卷
1 | pvcreate /dev/sdb1 |
1.4 将物理卷添加入卷组
1 | vgextend vg_cosliferay /dev/sdb1 |
卷组名通过vgdisplay
查看。vg_cosliferay
是卷组名。
1.5 创建逻辑卷
1 | lvcreate -L 50G -n drbdlv vg_cosliferay |
创建大小为50G
,名字为drbdlv
的逻辑卷。
1.6 安装drbd
1 | yum -y install drbd84-utils kmod-drbd84 |
1.6.1 配置global_common.conf
编辑全局配置:
1 | vi /etc/drbd.d/global_common.conf |
确保文件中包含有下内容:
1 | global { |
当然,还可以有其它配置,这是最基本的。
1.6.2 配置r0资源:
创建r0资源:
注:r0可以随便命名。
1 | vi /etc/drbd.d/r0.res |
写入文件内容:
1 | resource r0{ |
需要把上面用到的防火墙7788端口打开,这个端口是自定义的,如果嫌麻烦可以直接关掉防火墙。
注:masterNode/ backupNode是主机名字,根据实际情况书写。
说明:
1 | device 是自定义的物理设备的逻辑路径 |
1.6.3 建立resource
1 | modprobe drbd //载入 drbd 模块 |
1 | dd if=/dev/zero of=/dev/sda2 bs=1M count=100 //把一些资料塞到 sda3 內 (否则 create-md 时会报错) |
2 备节点配置
把以上主节点的操作在备节点上操作一次,操作过程完全一样。
2.1 设置Primary Node
将masterNode
设为主服务器(primary node
),在masterNode
上执行:
1 | [root@backupNode /]# drbdadm primary --force r0 |
查看drbd状态:
1 | [root@backupNode /]# cat /proc/drbd |
已经变成了主服务器。
2.2 创建DRBD文件系统
上面已经完成了/dev/drbd1
的初始化,现在来把/dev/drbd1
格式化成ext4
格式的文件系统,在masterNode
上执行:
1 | [root@masterNode /]# mkfs.ext3 /dev/drbd1 |
3 安装配置keepalived
3.1 YUM安装keepalived
1 | [root@drbd1 rc3.d]# yum install -y keepalived |
3.2 配置keepalived.conf
1 | [root/]# vi /etc/keepalived/keepalived.conf 1 |
3.2.1 主服务器配置
1 | ! Configuration File for keepalived |
3.2.2 备服务器配置
1 | ! Configuration File for keepalived |
3.3 启动服务
1 | [root@drbd1 /]# systemctl start keepalived |
4 问题
Liferay
配置drbd
双击热备中,在备机启动程序时,遇到以下问题。问题根本原因是原主机是32位系统安装32位程序,在备机64位系统运行32位程序没有运行库而报错。
4.1 问题1:
1 | [09:55:50][root@liferay-backup opt]# /opt/liferay-6.2-7/ctlscript.sh start |
解决办法:
1 | [root@liferay-backup opt]# yum install glibc.i686 |
安装后又报错:
1 | [root@liferay-backup data]# /opt/liferay-6.2-7/ctlscript.sh start |
没有安装32位运行库
直接安装yum install glibc.i686
无法成功,系统已安装64位运行库,无法在安装。需要
1 | Linux的有些软件需要32位运行库才能运行,如Dr.com客户端等 |
最终没有采用此方法,使用的方法为本博客内的
Rsync+sersync实时双向同步
参考资料1:http://blog.csdn.net/tmy257/article/details/41013985
参考资料2:http://blog.csdn.net/attagain/article/details/17026433